close

前言:
21
世紀能源危機警鐘響起,各種新興替代能源紛紛出現,除水力、火力、風力、核能到太陽能發電外,近年來燃料電池已成為國際上爭相研發的重要科技,而當中又以可應用於3C產品的微小型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最受矚目。不過燃料電池欲於3C產品普及化仍有一段時日,技術尚未成熟,業者仍須面臨諸多挑戰


本文:
在眾多新興綠色能源中,燃料電池的低污染特性,最被人期待能;而低污染、高效率、高壽命、免充電特性,更吸引不少業者爭相投入開發應用,尤其在可攜式電子產品應用中,對長效電力需求不斷升高,能量密度是鋰電池10倍的直接甲醇燃料電池,未來將有機會逐漸取代3C產品鋰電池應用。

地球能源危機 綠色能源抬頭

全球經濟活絡與科技的快速發展,致使人類對能源需求有增無減。尤其是半世紀來,石油化工及交通業發展,石油不僅影響世界經濟,同時也影響到人類日常生活各個層面。能源危機已悄悄蔓延在地球每個角落,國際組織也紛紛呼籲各國政府制定相關能源政策,減少化石能源浪費;而石油導致二氧化碳全球暖化問題,專家學者們不得不開始致力探究綠色能源開發。

替代石油能源的種類有很多,但各自有發展上的侷限與問題,水力發電易受到地形、雨量多寡影響,而且大舉建置又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,在整個發電結構及發電量所佔比率較低;風力發電面對風向和風力時常改變,無法將能量集中;火力發電會排放粉粒及粉煤灰外,還會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,有環境汙染和溫室效應問題;核能發電有核廢料處理與安全問題;太陽能發電先天的缺點就是轉換效率不佳,需要廣大面積才能收集到所要的能量,甚至季節天候因素,都會中斷或影響太陽能供應。

而具低污染、低噪音、免充電、高效率、壽命長與適用範圍廣,和可以分散式供電的燃料電池(fuel cell),不經過熱能的形式,直接轉換成電能,能減少能量在轉換過程中的損耗,也可避免不完全燃燒所帶來的污染,既乾淨又環保,國際上已成為爭相研發的重點科技。

簡單的說,燃料電池就是1個發電機,可替代汽車的內燃機,取代筆記型電腦的電池、手機電池、計算機、汽機車、游艇等設備的用電需求,儼然是明日之星。

燃料電池 以燃料維持電力

燃料電池顧名思義就是依靠添加燃料,維持其電力,原理類似發電機結構,由正/負兩電極及電解質所構成的電化學反應系統。不像一般非充電電池用完即丟,也不用像充電電池一樣,沒有電還需要繼續充電。

燃料通常是氫氣、或非氫燃料(如甲醇、乙醇、天然氣或其他的碳氫化合物),由於燃料電池是藉由氫及氧的化學反應發電,發電過程僅會產生「水」,因此不會產生污染問題,也沒有傳統電池等待充電的耗時問題,是極具發展前景的新能源,目前主要被應用於車輛及高污染發電工具上,而未來另一個取代目標,則鎖定3C消費性電子產品,替代目前用量極大的鋰電池。

燃料電池的發展歷史,最早可追溯到1839年,英國法官威廉.葛羅夫爵士(Sir William Grove)在電解水實驗中意外發現,把電解產物氫氣和氧氣留置在兩極,再將兩極接上電表,竟然可以量到1伏特左右的電壓,因而發明了燃料電池。

燃料電池內部重要核心元件包括:陽極、陰極以及2個電極間的薄膜,三者經過熱壓形成電極模組,再於外側加上1層導氣流場板,就可構成單電池。

其運作原理,也就是充滿電解液的陰/2電極,氫氣從陽極進入,氧氣或空氣由陰極進入燃料電池,藉催化劑作用,讓陽極的氫原子分解成2個氫質子(proton)2個電子(electron),電子沿外部電路流動到陰極,質子被氧吸引到薄膜另一邊,在陰極催化劑作用下,氫質子、氧及電子間反應產生水分子排放物。

燃料電池種類繁多,依電解質種類可分為鹼液燃料電池(AFC)、磷酸燃料電池(PAFC)、熔融碳酸鹽型燃料電池(MCFC)、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(SOFC)、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(PEMFC)、直接甲醇燃料電池(DMC)…6種,但反應原理大致相同。不同種類燃料電池,有不同的特性、操作溫度與使用上的優點,因此用途就不盡相同。

微小型可攜式燃料電池 取代鋰電池趨勢

近年來各種行動裝置的功能不斷增加,對電力的需求也就不斷提高,可攜式電子產品電力需求預估將以超過15%速度增加,而鋰電池技術推進,每年卻只能增加8~10%,遠遠落後3C電子產品的用電需求量。

鋰電池除了能量密度不符要求外,沒電時需要充電、以及層出不窮的鋰電池危安事件、及電池容量衰退問題。一般NB使用條件,在40oC環境溫度下100%充電,1年後容量將少35%,大幅縮小使用時間。而小型可攜式燃料電池無須充電、高效率、高能量密度、壽命長,已成為不少廠商替代鋰電池電源技術的重要選擇。另外燃料電池低噪音及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特性,在講求環保、節源的時代潮流下,燃料電池作為可攜式產品電源供應,市場的發展潛力令各界期待。

而眾燃料電池中,最適合3C可攜式微小型系統者,就屬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最具發展潛力。直接甲醇燃料電池以甲醇為燃料,體積能量密度為液態氫3~4倍,屬於低溫型,操作溫度在攝氏80度,除具備能在室溫下運作的優點外,亦有體積小、重量輕等優點。另外無污染、成本低、取得容易,儲存與運送都比氫氣來得安全。

另外直接甲醇燃料電池的高能量密度,理論值能量密度高達4,780Wh/L,相當於鋰離子電池10倍,目前技術上可做到3~5倍水準。使用時間為鋰電池2倍以上;供電及待機時間長特性,適合應用於手提電腦、行動電話、數位相機與PDA…等行動裝置。跟鋰電池需要花數小時進行充電特性相較,小型燃料電池可真正做到無須充電、移動性更佳,讓消費者可享受到更持久的電源服務。

小型燃料電池初期主要鎖定在汽車產業應用,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,包括日本、美國、歐盟等國家,都在發展無環境污染的甲醇燃料電動車。近年則把焦點轉向可攜式電子產品如手機、筆記型電腦中,取代鋰電池應用。

東芝和日本電氣,已經開發出以燃料電池發電的筆記型電腦原型,新力、日立和三星等公司,都積極地研發微燃料電池技術。美國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,針對小型燃料電池產業前景調查報告中預測,2012年全球將有13.5%筆記型電腦電源,使用小型燃料電池,預計2012年全球超小型燃料電池,出貨量將達到1.2億個。


直接甲醇燃料電池

直接甲醇燃料電池(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)的能源密度可超過1,000Wh/kg,為日後高效能可攜式產品延長供電最佳解決方案。其系統組成可分成4大部分,其1為由數片Fuel Cell堆疊成Stack的燃料電池本體,其2為電能控制系統,包含電力轉換、能源管理控制、溼度控制、負載控制元件等;其3為燃料供應與水、熱管理元件等周邊設備,主要構成元件包括:負責甲醇燃料輸送的Pump、和FanBlower及監控甲醇濃度的感測器,其4為燃料供應系統,包括甲醇燃料罐及純水罐。


為因應可攜式產品應用,直接甲醇燃料電池(DMFC)還可細分為主動式直接甲醇燃料電池與被動式直接甲醇燃料電池2種。早期開發多集中在主動式DMFC,但由於甲醇水溶液的循環系統較為複雜,體積重量不易縮減,被動式DMFC也漸被重視。

比較2種優/缺點,主動式的燃料電池利用複雜的BOP EMS系統嚴格地管理與控制,整體效能高,相對成本也就非常昂貴;至於被動式的燃料電池系統,主要利用毛細原理及重力運作,無法像主動式模式,徹底發揮燃料電池的發電特性,因此效能較差,但價格比主動式便宜許多。而就產品目前市場應用來看,用於10W以上的3C電子產品,多採用為主動式DMFC;低功率產品則是採用被動式DMFC架構。

就小型燃料電池3C市場應用趨勢而言,將以應用於NB市場的滲透率最高,日本目前仍是3C用燃料電池的主要產出國家,尤其在100W以下、3C應用的小型燃料電池技術。勝光科技、南亞電路板、新普科技、大同世界科技、台達電等國內企業,也積極參與小型燃料電池研發。

直接甲醇燃料電池 成本昂貴

燃料電池是否能在3C消費性電子產品普及化應用,仍面臨諸多挑戰。首先是甲醇穿透問題,增加電池通過電壓,減低電池效率,也造成燃料損耗問題。其次,水滿溢現象也是個大困擾,電池陽極產生1單位的質子,就會產生2.5單位的水到陰極,加上陰極反應也會產生水,過多的水阻礙氧氣進入觸媒層,因而降低陰極效能。另外,DMFC陽極效能偏低,業者也設法開發更大功率觸媒或觸媒載體,以增加陽極效能。

而如果面對尖峰負載的電力需求,燃料電池無法立即增加填充燃料量,此外,置於低溫( 0以下)環境下,燃料電池無法起動時,必須藉助電池作為主電源。而甲醇燃料具有毒性,在商品化前,必須通過測試標準認證及相關法律規範。

撇除上述技術問題外,可攜式燃料電池目前仍無法商業化原因,最大問題則是成本仍居高不下,平均每瓦發電成本還要40美元。業界樂觀預期,燃料電池量產化後,2010年價格有機會降到每瓦發電成本只要3美元,不過不少業者都認為,現階段仍要克服許多小型燃料電池觸媒及相關材料技術應用問題,想實現量產、低價化,最快還要等到2011年,才有可能壓低市價達消費者能接受的程度,不然消費者是不會輕易放棄可免費充電的二次電池,而去花錢購買昂貴的燃料補充盒。

因此,在燃料電池價格尚未壓低前,導入階段將與鋰電池搭配成混合系統(Hybrid System)方式,亦即由鋰電池支援尖峰用電需求,而燃料電池供應其它連續用電;或是當找不到插座時,燃料電池可扮演如同AC Adaptor或電池充電器角色,燃料電池與鋰電池間將是互補性關係、而非替代性產品。

單純的燃料電池獨立供應,必需要等到技術更為純熟、價格更有競爭力時,才有可能由其完全供應系統電力,預期獨立供電產品的燃料電池,要到2010年才會有顯著發展成果。

整體而言,直接甲醇燃料電池技術發展腳步,除技術提升外,也要有完備的DMFC產業價值鏈奧援,由於諸多關鍵材料與元件仍須從國外進口,下游3C系統廠商對燃料電池應用採取保守觀望態度,都會減緩小型燃料電池在市場的普及速度。

建議未來小型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推動措施,可以積極整合資源,並與燃料電池上、中、下游廠商形成策略聯盟,共同推動3C用燃料電池商品化,並利用台灣低成本量產技術,爭取進入國際燃料電池大廠的分工體系;最後,做好技術專利布局,讓台灣技術走出國際。


參考資料來源:


轉載自DIGITIMES, http://tech.digitimes.com.tw/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reenLife66 的頭像
    GreenLife66

    Green Life

    GreenLife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